红楼梦的好词好句四篇

2025-04-16 │ 好词好句

防控的意思就是预防和控制。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的好词好句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的好词好句1

  刘姥姥是一个快乐、节俭、爱热闹、满身土里土气的农村老婆婆。刘姥姥身上具备农村人淳朴、乐观、善良等优秀品质。她是位知足常乐、生性乐观的人。

  刘姥姥,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人物。是一位来自乡下贫农家庭的谙于世故的老婆婆,凤姐女儿巧姐的命运与她密切相关,巧姐判词和《留余庆》曲中均提及刘姥姥。这个老婆婆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刘姥姥在回目上出现了四次:第6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39回刘姥姥是信口开河、41回刘姥姥醉卧怡红院、113回忏宿冤凤姐托村妪。从篇幅上看,第6回、40回、41回三大整回,以及39回后半回、42回前半回、113回前半回、119回后半回,都是浓墨重彩的刘姥姥正传。

  刘姥姥在小说中起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同时小说把刘姥姥塑造得个性鲜明、活泼可爱。她是一个粗鄙不堪的村间老妪;她是是一个会说话,能办事的刘姥姥;她是个大智如愚,丑中蕴美的刘姥姥;她是个勤劳善良而又有侠义心肠的刘姥姥。

红楼梦的好词好句2

  一、诙谐幽默的人物形象

  如果说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在言语中有着拘谨猥琐是为了拿取好处,那么在三十九回中的刘姥姥则丝毫没有表现出自卑和拘谨,在和贾府的女眷进行谈话时展现出的是诙谐和幽默的性格,而这种性格在四十回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贾母清晨打扮的过程中凤姐为了捉弄她而在她头上插了一朵菊花,然而刘姥姥却并不因此而生气,反而笑称是“修了福”和“老风流”。其次在贾母大摆筵席的过程中,入席时刘姥姥用诙谐幽默将自己比作牛和老母猪,并且用农村人特有的顺口溜表现出来,加上生动形象的鼓腮憋笑,不仅将自身的尴尬有效地化解了,而且还将大家都逗笑了;而在行饮酒令的过程中,刘姥姥更是将农家特色融入其中,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这些诙谐幽默的语言,不仅生动有趣,更是将刘姥姥自身的农村人形象充分地展现了出来,并在读者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正是因为刘姥姥的这种性格特点,使得大观园中的众人都非常喜爱她,并且帮助她度过了难关。

  二、深谙世故的人物形象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并从中获得了荣府上下的欢心和帮助,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非常懂得人情世故的人。如在初次求助的过程中,刘姥姥并没有因为两家的旧交而贸然行事,因为深知两家的家境悬殊很难相互来往,因此她首先找来了王夫人的陪房周大娘,请求在她的带领下去见太太,而且在请求的过程中并没有直接说是要寻求帮助的,而是说特意来看周大娘的,从而拉拢了周大娘的心,进而循序渐进地请求周大娘引见,而周大娘的显摆心理使得刘姥姥真的通过凤姐相助得到了帮助。而且经过这一次的求助,刘姥姥明白了攀附富亲的好处,因此在四十回的时候为了能够保持和贾府的来往,将摘下来的新鲜瓜果蔬菜送至贾府,从而得到了贾母的接见,也给后续的再进大观园奠定了基础。这些都体现了刘姥姥深谙世故的性格。

  三、知恩图报的人物形象

  刘姥姥在通过周大娘的引见见到王熙凤并且得到银子的帮助时,为了感激周大娘,甚至从中抽取一块银子作为报酬;当因贾府帮自己度过难关时,会将自己种的瓜果蔬菜送至贾府;而当贾母逝世后,看见王熙凤病怏怏的时候,她也心生怜悯,并说出安慰人的話。这种种现象和行为都表现出了刘姥姥所具有的知恩图报和善良淳朴的人物形象,也正是因为这些品质使得王熙凤非常信任她,甚至将见鬼的事情告诉了她,并将女儿托付给她。王熙凤的性格不仅干练而且精明、要强,竟然肯将自己的女儿托付给一个农村妇人,更是展现出了刘姥姥在王熙凤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这种朴实善良是非常真实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品质使得她在贾府衰落时还会来大观园探望,甚至出谋划策解救了王熙凤的女儿巧姐。

  四、大智若愚的人物形象

  当巧姐即将被卖至外潘王府时,王夫人和平儿等人都无计可施,而刘姥姥却站了出来,并且运用了鼓儿词上的方法,将巧姐藏起来,成功地解救了巧姐,而这个方法在当时甚至被平儿等人认为是一种玩笑。在《红楼梦》中,平儿的形象一直是聪明伶俐的,然而在这个时候却没有办法,刘姥姥却在说笑间化解了燃眉之急,由此可以看出,刘姥姥根本不是简单愚笨的农妇,只是淳朴善良掩盖住了她的机智聪明,这正是大智若愚的表现。

  五、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

  由上述可以看出,刘姥姥不仅诙谐幽默、善良机智、深谙世故,还有着农村人所具有的爱财奸巧等特点,如第七回中她会因为凤姐的刁难而心生紧张,又会因为受到了银子的施舍而由衷欣喜,这一描述使得这位农村老妇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并在这种生动形象的描述中展现出她可爱的一面。而在一百一十三回中,她用夸张的说法向凤姐讨好时,又展现出了自身的奸巧做作和深谙世故等形象,种种形象相结合,形成了刘姥姥饱满而立体的人物形象。

  六、结论

  《红楼梦》所描述的是以贾府为典型代表的上层家庭生活的兴衰史,主要围绕了宝黛的爱情和金陵十二钗等人的命运为基础,将时代的背景所展现了出来。而其中看似渺小,且和所有人物、环境都不协调的刘姥姥却被作者赋予了重要的作用,她的三进三出贯穿了整部作品,具有升华以及提高文学内涵和价值的重要意义。

红楼梦的好词好句3

  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建立了贾府这个大家庭,但是整部作品的主线却始终集中在贾宝玉和林黛玉身上,如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宝、黛间的恩爱缠绵上,的确很容易让人生厌,但是从作品的写作手法这条线索出发,却使我感感悟有许多:

  第一,仔细阅读过《红楼梦》的读者必须会发现,作品对任何一个人物的描述都显得格外的细腻,格外的重视,是其他三部名着所不能及的。个性是在第三回之中,人物描述不但多,而且恰当,恰如其分地把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一一呈此刻我们面前。

  在对迎春、探春、惜春的描述中,作者写道第一个肌肤微露、和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年纪尚小,身量未足。挥挥几笔,把三姐妹的外貌描述得出神入化。

  而对贾宝玉的描述又多了几分大气,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视而有情。

  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粗到细,都把人物的外貌、性格描述得淋漓尽致。再看薛宝钗的,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鬓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如此描述,真把人给写活了,我读了以后仿佛真的见到了这一大家子,这就是令我感受最深刻的地方。

  此刻很多作品对人物的描述往往达不到这种效果,因此写出的人物就显得苍白无力,没有一丝灵性。别以为这一点没有多大的价值,其实它就是衡量你作品优劣的一个刻度表。其实,要想写出人影来,并不难,就需要多观察。

  《红楼梦》能如此耐看,原因也在于此。据红学家考证,《红楼梦》就是发生在曹雪芹生活的那个年代,也就是曹雪芹天天见的事儿。所以说若没有平日观察的功底,此刻的四大名着恐怕就无法登上荣誉宝座了。

  第二,就是曹雪芹刻画出的人物都具有一种神韵。经过曹雪芹的手后,《红楼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性格,王熙凤被赋予了见风使舵、善于察言观色、理家才能高超、心狠手辣的性格;林黛玉被赋予了爱哭、喜争风吃醋的性格;贾宝玉被赋予了一种独有的呆呆傻傻的性格

  对每一个主人公的刻画显得那么自然,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比起其它三部名着来,更有难度,如不细读,必不能品味透彻

  读完《红楼梦》这本书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含义。

红楼梦的好词好句4

  俗话说得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其意白见。但碍于《水浒》、《三国》等从牙牙学语起就阅读,再读已无多大好处。无奈之中,捧起那石头硬啃起来,倒别有一番胭脂味。下有几条真(天真)知拙(笨拙)见,以供茶余饭后消遣。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单一本感情小说所能概括。作者为写此书,寒窗几十载,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整部书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忙,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怪不得至今还有许多红学家专门研究此宝。此书所现之人情世故,官场是非,在这天都屡见不鲜内涵之深,可真谓看一遍两遍不少,读十遍八遍不多。对于我精读此书是对吾之文学素养起巩固、提高,以致于升华之用,大有相见恨晚之情。

  红楼梦里的感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感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感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感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着着自我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杯具的起因,还不如把职责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感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能够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应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感情杯具了。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我又怎生婉言拒绝?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留意,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

  就拿此二事做分析。她时而劝戒宝玉,宝玉无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强,一她是姨娘家的,不便多说;二袭人如此劝慰,仍不见起效,多说也无效。就此打住,多说无意。再拿她与宝玉结婚之时,伺机将颦儿的死讯告诉他,也显示了她的才智。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来说说我自我的见解,我自认为对宝钗的为人,性格,想法都不够了解。我只是以一个常人的角度来思考。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她对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我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我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

  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我的心,自我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

  也许是家境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亲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我,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我?虽然她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我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不是真正的赢家。

  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烛前痴痴叹,才觉泪痕爬满容。过往如云不可及,镜中双鬓已成霜。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唯有泪空流!

  常听人讨论,宝钗凄惨还是黛玉凄惨?可纵观全文,细细评之,你便会觉得这个问题已不重要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黛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的好词好句四篇

查看更多好词好句相关内容,请点击好词好句
推荐访问:红楼梦的好词好句摘抄 红楼梦的好词好句和读后感